职称论文发表论证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作者:WPB时间:2020-04-16 22:11:43

从本质上来说,学术论文都是要证实或者证伪某一道理或某种思想,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论证的过程,因此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才能顺利展开观点,组织论据。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将论据组织起来,使其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从已知观点和事实推导出未知的认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论证也是一个可操作的技术性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的写作中,比较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比较法、分析法等。

职称论文发表论证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一)例证法

例证法是运用事实作论据来论证或阐释观点,即运用事例、统计数字、实验结果、图表照片—等作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例证法属归纳推理的逻辑推理过程。具体地说,它通过对一些个别事例的分析和研究,归纳它们的共同属性,综合它们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从而得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结论。逻辑上的归纳推理有两种,其一是完全归纳推理,即将这一类的每一个事物都作了考察后才得出的结论。这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是非常准确的。其二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即只考察这类事物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对这一部分的个别事物作出科学分析后,归纳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结论来。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总是将所有的个别事物都进行完全的考察。因此,这种不完全归纳推理也即例证法被普遍运用。不过要保证例证法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事实论据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例证法是运用个别事例证明普遍性论点的过程,不需要将归纳推理的每一个事例都罗列出来。这就对选择论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据必须具有点面代表性,例证才具有证明作用。

第二,切忌孤证。即抓住个别事实,无视数量更为众多的其他事实,进行以偏概全的论证。在法学、考据学等领域,都有所谓“孤证不立”的原则,也就是只有一个例子或一个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不能证明事实的成立,证据不被采信。有人把孤证和个案相等同,事实上,在学术研究中,孤证与个案的范畴并不完全相同。孤证不仅在数量上不具备代表性,而且与大多数事实相矛盾,在性质上也不具备普遍性,不具备普遍性的个案就是孤证。而研究者关注的个案,并不是这种特例性事实,往往是指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个案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从同类案例中选择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对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既可以使研究更为细致和扎实,同时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要有论有据,论据结合。由于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双重要求,学术论文既要有对研究成果理论思维后高度概括和升华的结论,也要运用充分确凿的事实根据对结论展开严密的论证,以达到无懈可击,不容置疑的说服力。纯理论演绎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难度最大,受众面也较小。大多数文科学术论文都会使用例证法,列举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是,例证法并不是只摆事实,不讲道理。有据而无论,容易让观点淹没在事实中。事实只能表明现象,只能证明“是这样”,理论才能说明“为什么是这样”。有论有据才能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论由事出的原则,也就是论点与论据关系要密切。论据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堆砌,必须按照论证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并进行合理的阐释,将其与论点有机结合起来。

(二)引证法

引证法是运用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原理、定义、定律、尽人皆知的常理,以及名人名言等作论据证明或推理的论证方法。由于人文科学术论文研究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或社会问题,光靠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前人已经提出的概念、经过严密论证的理论、被学术界所公认的思想等等,都是组织论证的强大论据。有学者曾为研究生写作论文归纳了一个基本行文公式:“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即以引文为基础,申发自己的观点或者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公式的可行性虽然值得商榷,但从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引文的重视。有的作者在运用一个概念时,喜欢自己作界定,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这一界定不能超越已有的水平,那么就毫无必要,而且也暴露了作者掌握信息的不足。

从引文在论证过程中的作用来看,引证法有下面几种形式:

第一,直接证明,即引文内容与论文观点完全一致,所以可以作为论据直接支持观点。如袁建平《中国早期国家时期的邦国与方国》引用历史学家日知先生的观点:“最早发生的国家是小邦小国,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不管东方西方都一样。”“作为国家,城邦是最早的国家形式。因之,国家的起源问题,必须而且只能从城邦时代说起。”“几乎所有最早出现文明和国家的地区都留下城邦时代城邦联盟的证据。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毫不例外也是从城邦和城邦联盟开始的,也是从小国寡民的政治单位开始的。”这与论文作者的观点完全一致,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日知先生的论述无疑可以对作者的观点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

第二,诠释证明,引文与论文观点的关联不能直接显示,需要通过一定的诠释,才能说明问题。如《整体国家中的社会本位与政党表达》一文,作者为了论证其“社会是政治关系的聚合”的分论点,引用了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中的一段话:“其一,政治关系是公民生于其中并在其中正常度过终生的社会之基本结构内部的一种人际关系。其二,在民主社会里,政治权力——它总是一种强制性权力——乃是一种公共权力,它永远是作为集体性实体的自由而平等之公民的权力。”但是,这段话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是政治关系的聚合”的观点。作者因此解释说:“这个判断暗含着这样的命题,即被赋予前国家属性的公民首先是在社会中结成了种种关系;其次,这种社会关系在国家的范畴体现为一种与权力有关的政治关系。”通过这一阐释,作者建立了引文与自己观点的联系,使之成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

第三,归纳证明,即由多个在内容上具有同一性的引文进行归纳,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如蒋宗许《“至今犹忆李将军”正解》,为了证明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中的李将军并非汉代李广,而是战国时期赵将李牧,引用了从汉至明的诸多诗文,从中归纳出“自汉迄明,人们都是把李牧视为国之干城的。每当国步多艰,边境不宁时、无不思及李牧”的结论,从而支撑其观点。

第四,演绎证明,以引文作为大前提,由此证明小前提,最后推导出结论。比如下面这段论述,运用的就是以马克思观点为大前提、省略小前提的演绎法:

马克思提到“因为土地所有权本来就包含土地所有者剥削土地,剥削地下资源,剥削空气,从而剥削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的权利。”资本主义农业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所以农业资本家考虑的只是土地利用的最大化问题,而不关心农业产生的自然条件的生态恢复问题。

引文的处理方式有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和串联引用三种。直接引用是引述他人的原话,需要用引号注明。直接引用必须保证忠实于原文,要找到原始文献,进行细致核对。间接引文是在原文基础上用作者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或重新表达。如朱锋《中美战略竞争与东亚安全秩序的未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强调美国所面临的中国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美国要保证在21世纪的亚太领导地位。”这段话并非希拉里原话,而是论文作者的概括,这就是间接引用。间接引用要注意概括或复述要建立在对原话或原文的准确理解上,要避免曲解原文。所谓所谓串联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把间断的引文串联成句或成段。如上文所举袁建平《中国早期国家时期的邦国与方国》所引日知先生的观点,就是从后者的大段论述中剪接出来的。在日知先生的原文中,并不是所有的论述都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有关,如果全部引用,不但因引文太长而影响篇幅,而且也无法突出作为其中作为论据的核心观点。串联引用要注意不影响引文的完整性,不要断章取义。在具体的论证中,不同的引文论证形式和引用方式可以视需要综合使用。充分而正确地使用引文论证,可以使自己的论文内容丰厚,论据充足,大大提高说服力、可信度,还可以增加论文承载的信息量,从而提升论文的学术含量。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运用与论题同类、相近或相对的事物或观点作论据,通过比较说理,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比较法可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类似的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以此事物推论出彼事物也可能相同的一种比较法。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在类比论证中,A和B的“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因此,我们在使用类比法时首先要找到比较双方的共同点,然后从已知共同点出发,用比较类推的方法,把A事物的性质类推到B事物上,是一种求同的思维方式。如冉昊《论两大法系财产法结构的共通性——英美法系双重所有权与大陆法系物权债权二元划分的功能类比》[7]就是一篇典型的类比型学术论文。在论文的整体框架上,类比法常常用在两种模式、两种制度等体系的比较上,一般来说,比较双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中一方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给予另一方以启发和借鉴。如周雪梅《中韩服务贸易比较研究》[8],以中国和韩国的服务贸易进行比较,其类比的前提是中韩两国的服务贸易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增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两国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逆差。而目前韩国的服务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较高。由此推论,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对比法是侧重于对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进行比较,以证明论文观点的证明方法。对比法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重在分析比较双方的差异性和对立性,从中判断是非对错,或者归纳总结比较双方的特殊性。可作比较的事物非常多,既可以是两个对象在同一时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如《公共租赁住房分配模式的国际比较》,以国际上两种主流的公共租赁住房分配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分配程序、分配规则、优点与不足以及产生背景、分配机制、出发点、制约因素及分配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总结出“选择模式比分发模式的过程信息更加透明,分配结果更加公平”的结论。纵向比较如杨香香、郑艳芳《中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自身纵向比较研究》,即以我国近几年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不同阶段科类结构的纵向比较,揭示我国高教科类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科类结构调整的原则和策略。

比较的方法是一种运用较普遍的研究方法,也是学术论文主要的论证方法之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类比还是对比,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需要明确比较的意义之所在。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无穷无尽,为了写论文随意地进行比较,就会缺乏说服力,甚至根本就没有学术价值。此外,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共同参照系,即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客观标准,否则比较就没有意义,也缺乏现实操作性。

(四)分析法

分析法是通过对问题所包含的事理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联系,使论点得到证明和深化的论证方法。分析法是学术论文写作最基本的论证方法,前述任何一种论证法都必须以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为核心,没有分析就无法构成论证的逻辑框架。如果以人体为喻,分析就是论文的骨架。

分析论证以逻辑思辨为基础,是从某一前提出发,探究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逻辑分析方法。它可以从某种假设出发,进行逻辑推导,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也可以从一个理论原点出发,进行演绎和进一步展开说明,得出带有普适性的结论。如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理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国家契约论等,都是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的结论。在理论性较强甚至提出新的理论的学术论文中,分析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也可以对某种经典思想或理论进行解释和阐发,对其进行新的解读。如种海峰《马克思的幸福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梳理了马克思幸福理论的来源,并指出马克思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各种幸福观的批评和超越,阐发了马克思幸福理论的五大基本内涵。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作者证明了 “马克思消解了近代哲学对幸福抽象的、形式的、虚假的承诺,把人追求幸福的目标置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的基本观点。这类理论阐发式的论文,对原理论或某一概念的申发和解释必须有严格的逻辑展开,或者追本溯源,对该理论或概念的形成过程或已有解释,逐一分析其特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解析理论或概念的本质特点,推导出新的解释或理论;或者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各个要素,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和认识,从而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和本质清晰地呈现出来。以谭容培、颜翔林的《想象:诗性之思和诗意生存》为例:这篇论文重在重新定位想象的美学地位和生存意义,“想象就是人的生存方式,或诗意栖居之所;想象推动人通过自身并且超出自身而趋向存在本身”。但是,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被古往今来的众多哲学家所关注,这使“想象”作为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有诸多的认识分歧。因此,对“想象”的重新认识,就必须建立在对已有“想象”理论的分析评述之上。通过对各种想象理论的评析,作者分析了想象(力)所构筑的共同性总体、审美的自我(或者说超越的自我)的特殊价值,由此推导出想象力不仅是艺术创作诗性思维的核心,而且也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方式,也即诗意栖居的重要方式。

从某种程度来说,学术论文的理论色彩,来自缜密的论证过程。与中学时代的议论文不同,学术论文的写作不能单纯发表议论、表述观点,更不是单靠华词彩句或者名人名言就能堆垛起来的。缺少具有思辨性的论证,就无法证明观点,就算有好的选题,准备了大量材料,作者有再好的文笔,都无法使之转化成具有说服力的学术论文。所以,论文写作过程就是论证过程,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学会综合使用这些论证方法,是写好学术论文的基本功。

立即查重

相关问答

热门推荐